大国工匠
谭文波:坚守荒漠的大国工匠
信息发布:西安职教联合会 信息部       发布日期:2021-04-13       浏览量:1764      

微信图片_20210419113502.jpg


没有干不成的事,只有不想干事的人。——谭文波

3月3日22时,厂房里的谭文波不知不觉地又忙活了一天,在他面前摆放着各类工具和零件。他用眼睛盯着这些工具和零件,寻找着能够激发设计研发小直径电动坐封工具灵感,这是解决试油带压作业内堵工艺不足的一大难题,也是申报集团公司2021年技能人才创新基金的重点项目。

到目前,谭文波坚守大漠戈壁20余载,是油田里的“发明家”。他领衔发明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桥塞坐封工具,投入使用上千井次。他解决一线生产疑难问题80多项,技术转化革新成果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

梦想的翅膀在油田起飞

28年弹指一挥间。面对着荒漠戈壁,当初只身来到克拉玛依的重庆小伙谭文波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作为一名技校生,他会在事业追逐的道路上达到这样的高度。

谭文波的父亲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转业后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代石油人。家国的际遇让他走上了石油道路,也将“铁人”的基因传承了下来。“作为一个年轻人,就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边疆去。”1992年,刚从四川石油管理局技工学校毕业的谭文波面临着人生的选择,是父亲给了他答案。

毕业后的他毅然决然离开家乡,从青峦叠嶂的巴山到巍峨雄壮的天山,从此把根扎在了祖国边疆的荒漠戈壁。初入职场的谭文波来到了新疆石油管理局试油处,成为一名普通的试油工人。第一次来到荒无人烟的油田现场,与家乡的环境相比,巨大的反差让他有些无所适从。

“父亲转业后成为一名石油管钳工人,我现在接过了他的‘枪’,怎么能打退堂鼓。”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他忍耐着对家乡的思念,发誓一定要在边疆荒漠中干出个样子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谭文波的转变与创造力突然觉醒、生根发芽。

工作之初,他只是单纯的爱思考、爱捣鼓,在现场总能发现别人注意不到的点。动手能力很强的他很快引起了管理者的注意。

1997年年底,谭文波被正式调入负责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并在现场进行实验与推广的新单位、新岗位。当时,与他一起工作的6个人,只有他一个技校毕业生,其他全都是工程师。

自卑也好,不服也罢,谭文波不想只递递工具,打打下手。每天工作之余,他一遍遍的阅读专业书籍,自学工程与技术的相关知识。不久后,他就独自动手完成了防井口落物护板等工具。“原来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初见成效后谭文波尝到甜头。


微信图片_20210419113514.jpg


谭文波在工作室做实验。

简陋条件连创效

谭文波从小就在“三老四严”“苦干实干”的熏陶下长大,参加工作后,艰苦的工作环境让他感触很深,一直思考通过技术改进提升现场简陋的生产条件和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厂房里一个并不宽敞的房间成了他最初的工作室,角落里堆满了各种的废旧零件。空闲的时候,他总是鼓捣着他的“宝贝”,近乎痴迷,吃住在单位是家常便饭。

当他如数家珍地说起别人眼中“破铜烂铁”时,不时会得到质疑的声音。但正是这些不值钱的零件和那间不起眼的工作室,为他验证灵感提供了条件,不服输的他走上了不断突破自我之路。

2008年的一天,谭文波在南疆塔河油田施工,一辆装载着德国力士乐液压系统的电缆车的液压泵发生了故障,经供货商服务站检查,决定换泵。从德国更换新泵需耗时半年且价格昂贵,而每耽搁一天,单位就要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不能修只能换?知道你没办法,不就是卡我们的脖子嘛!”内心倔强的他主动请缨,查阅大量资料,在厂房里整整“窝”了三天。最后,他大胆判断,拆了液压泵,利用废旧材料排除故障,使其成功继续作业。这件事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打那之后,谭文波的名声逐渐大了起来,大家都知道试油公司有个“土专家”。后来回忆起来,谭文波道出了真实的想法:“我们的智商不比德国人差,德国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

2011年6月,谭文波发明了废旧电缆再利用的铠接技术,对后来的作业起到教科书般的指导作用。电缆经过铠接后再次投入生产,在提高应急能力的同时实现了直接创效。不到一年的时间,试油公司就在46井次中使用这项技术,节省成本130多万元。

最初,连续油管车排管、倒管作业动辄好几个小时,同事们的抱怨,谭文波记在了心里。2011年8月,他利用捡拾来的材料及零部件发明了连续油管液压助排器,在作业过程中直接将效率提高了5至30倍,大家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日复一日地摸索和积累,他鼓捣出了螺杆钻反扭矩背钳、防井口落物护板、改进式防溅器、电动投灰的改进电缆铠接技术、连续油管液压助排器等一系列的小改小革。直到现在,现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谭师傅在不在队上,让他来看看。”

没有小岗位 只有大事业

“就像电动车替代燃油车,新型桥塞坐封工具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2015年,谭文波发明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桥塞坐封工具横空出世,被誉为世界首创,受到极高评价。

传统的电缆桥塞坐封依靠工具内部的火药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来完成,但火药在运输、使用和储存等方面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且管理和使用成本偏高,是行业多年来面对的世界级难题。为了摆脱传统火工品坐封方式,谭文波一直努力构思,最终成功替代了传统火工品为动力源的桥塞坐封方式。

2015年7月,对谭文波来说,刻骨铭心。当时他带领研发的新型桥塞工具进入了关键阶段。此时的一个电话,将他打入了谷底,电话那头,传来了母亲因患癌症晚期住院并且病情恶化的消息。从家人的话语中,他知道母亲的生命在以小时计算。

交代好工作,他简单收拾后用最快的速度赶到重庆,到床前陪伴母亲。“见到母亲的那一刻,才意识到,原来因为工作,我已经很久没见到她了。”深深的愧疚,让谭文波心如刀割。

领导打电话关心谭母的病情,并告诉他认真陪护,工作交给别人来完成。可他心里非常清楚,新工具的改进进入关键阶段。最后,谭文波在安顿好母亲后,没待几天,就踏上了回程的路途。

重庆到新疆,几千公里的长途跋涉,马不停蹄地赶回单位,谭文波换上衣服就钻进了厂房。钻库房、跑现场,记不清熬了几个通宵。有时候半夜在家,想起什么好点子,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赶往20多公里外的厂房,工友和家人都拿他没有办法。7月23日,现场实验一次性成功。

“他一直是一个想干事的人,看到问题必须要去解决,解决不掉他就难受,就把我们单位当作他自己的家了。”试油公司的董志斌这样评价谭文波。

今天,谭文波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但熟悉的人都知道“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隐藏着他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努力。“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没有谁是特殊的。谁都有困难,但我是党员,就应该尽我所能。”谭文波说。

2013年,由他领军的“谭文波工作室”成立,201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一路走来,谭文波的每一步都勤勤恳恳。工作在野外,他不仅把照顾家的任务抛给了妻子,还把自己的积蓄毫不吝啬拿出来购买试验器具。他家里堆满了小型车床、电机等各种试验器材,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

一个又一个废寝忘食的日子里,他怀揣初心,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没有小岗位,只有大事业!”谭文波再次道出了作为一名劳模,一名工匠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同事眼中的谭文波

西部钻探试油公司党群工作科科长、工会副主席蔡永辉:从一个技校生,到全国劳模、大国工匠,谭文波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融入一线生产,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边疆的大漠戈壁。他甘于寂寞、精益求精,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西部钻探试油公司试井队副队长陈方:他总是独自一人在厂房里,日日夜夜忘我地创新。作为他的徒弟,我备受感染,明白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明白一个技校生到大国工匠的成长之路。